English

如此“包装”

1998-11-05 来源:光明日报 朱国良 我有话说

如今,一些根底并不扎实,水平并不怎样,画作并无特色,却急于冒尖的人,往往很注意“包装”,以求迅速成“名”成“家”。其“包装”手段常常不遗余力,不惜老本,不顾面皮。归纳之下,可见有三。一是“捧”。往往是到处去钻营,找朋友,拉关系,打名气。频频在报刊登文章,搞专访,以期响起来。二是“攀”。这些人大信“行得春风有夏雨”“你送我水我还油”的庸俗之道,不惜花精力、费财力地攀高攀官,请他们评语,求他们褒扬,出一本蹩脚的画册总请名家写序,办一次小小的画展常叫首长剪彩,弄得满城风雨,家喻户晓,人人皆知。三是“贴”。即使明明是硫化铜,也镀上一层金,明明是生铁,却说是不锈钢,不仅自封“猫王”、“鸡王”、“虾王”称王称霸,还自制“青年画家”“优秀艺术家”的桂冠,苍蝇套豆壳地戴着。更有一些人热衷于花一点钱进入所谓“书法家、国画家”等等花花绿绿的字典中。而拿出来的名片,将涂料当真色,拉旗作虎皮,从中央到地方,从海外到国内,一溜长串的头衔排列着,常常是没有一、二分钟是看不完,记不牢的。

我们要不要“包装”呢?当然是要的。“佛要金装,人要衣装”,此之谓也!这也如同画家完成了一件画作,进行恰如其分的装裱才能更见味道、更为雅致一样,“包装”于人于物都是需要的,但是我们的“包装”需要实事求是,恰到好处,不是揪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,不是闭着眼睛,歪着嘴巴,把芝麻说成西瓜,将松鼠夸作大象。何况科学的、艺术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,是真名士自风流,假猴王终遭打。再说,“丹青难写是精神”,仅靠“包装”一法,不屑“板凳要坐十年冷”,不思“精神到处文章老”,不求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,那么再是生出“美容十八法”包装,甚至不惜三十六计,七十二变,是假的总要戳穿——“银样蜡枪头”,“红纸包烂肉”式的“包装”又岂能长久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